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

巴士與老人家

坐了巴士這麼多年,看著它慢慢變得舒適。最初由前置引擎的勝利二型,到後置引擎三軸車;跟住由這些「熱狗」慢慢轉做「冷馬」,再由冷馬到低地台,直到現在的直梯巴士,無論在舒適、環保方面都一直在進步,更重要的是讓坐輪椅的人士,可以不用太多輔助下(大多只是司機拉下斜板,說起來現今的斜板都變回人手拉開,可能是電動的容易故障關係吧?)便能登車,令他們出門變得更容易。另一方面直梯除了使通道加闊外,更減少出現意外的可能性(當然任何時間都要緊握扶手吧!)。不過據筆者觀察,直梯巴士都有它的弱點,那就是:樓下的座位減少了。當然對身壯體健的朋友來說,上下樓梯並不是甚麼難事,不過對老人家或者行動不便的人來說,上下樓梯卻是一件大苦事。在能夠選擇下,當然想坐近車門,又不用登梯級的座位上吧(事實上這些就是巴士上的「博愛座」)。但可惜直梯所佔的位置卻犧牲了下層的座位數,更嚴重的是這些不用登級的博愛座大幅減少,讓公公婆婆可坐的位置更少(通常這些座位樓下只得六個),因此對他們來說,這反而是一個不便。當然比起以前不是低地台的巴士,這邊仍然是比較舒適吧(個人認為頭軸的輪拱位始終不太適合公公婆婆坐,始終坐得不夠穩陣,車一轉大彎有可能整個拋下來)。
然而又不沒有解決方法,那就是放棄完全的直梯,採用「半直梯」的結構增加下層的座位數。驟眼看這是巴士公司為了增加座位而做,事實的確有這樣的成分,但最初的原意其實是為了加上行李架的容量——沒錯那批巴士最初是打算取替現有的機場快線,就是城巴8110打後的那批ENVIRO 500巴士。這批巴士沒有採用完全直梯,但樓梯仍比以前的寬闊,登梯還是算舒適的。然而這批巴士因為裝嵌等等的延誤,及城巴本身編車上考慮,而使它無緣成為機場快線(西部通道方面(B3系路線)已有8100-8109的第一批直梯車,及之前加裝行李架的2302-2311 TRIDENT ALX500服務,故不需用這批車。倒是想知CITYFLYER何時有新車取代…)。因此這批半直梯便成為一般巿區線服務巿民。最初這些巴士是在隊道線服務,但隨著新車陸續投入服務(筆者沒翻查資料,但據觀察這類車巿面最少有30多架,即編號已到814X),巴士分配到更多地區服務,其中一個是南區。最近筆者發覺南區除了舊有的富豪11/12米及22XX中梯TRIDENT外,還有這批車出現。而據筆者觀察,部分南區線如90、97等很多公公婆婆會坐,而這批車則除了簇新之餘,亦因為樓梯縮短了,所以兼顧到「博愛座」的數量,比起直梯多了4個座位(實際上兩個,有兩個座位升高了一級)。而且因為座位更近出口了,所以對他們來說更方便乘搭。其實個人認為,巴士公司最初應該也想不到這點方便性吧?只是剛好巧合地成就了好事。
而除了這批81XX外,新巴的40XX也是接近情況。這批車本身已經是「中碼」11米長,若再使用直梯下層的座位則少得可憐。在同樣的處理下,這批巴士仍保留到少量博愛位(縱使大部分地台升高了),其中前方輪拱後原用作輪椅位的位置更有一個單獨座位,這個位置亦使車長容易兼顧乘客,唯一不太好的是位前的空位有點寬,而且沒有安全帶,會有前傾翻的危險…至於輪椅位則同以前的14XX一樣,是在樓梯的正後方,個人覺得兩者反轉會比較好,可能是那位置不足放一部輪椅吧?而這批巴士亦已有40多架出了廠,主要服務2、8、23等路線,亦有行像109等中客量的隊道線。看來是新巴想車務調務上更靈活,因此才大量投入11米「中碼」車吧?總之不是直梯也有不是直梯的「好處」吧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